第1篇 廣東番禺南村鎮(zhèn)東南角余蔭園導(dǎo)游詞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于廣東番禺南村鎮(zhèn)東南角。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同治十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fēng)格著稱于世,贏得園林藝術(shù)的極高榮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余蔭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臺,軒榭山石亭橋盡納于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xì)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塵香”之中。進入寫有“余蔭山房”的正門后,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lián)一幅:“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余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yīng)俱全。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cè)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筑,是裝飾藝術(shù)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cè)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fēng),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dāng)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yīng),夏日憑欄,風(fēng)送荷香,令人欲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fēng)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筑,“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nèi)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第2篇 廣州番禺寶墨園導(dǎo)游詞
寶墨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紫坭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畝,因破四舊,文物毀于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于1995年重建,歷時八載,寶墨園經(jīng)過四期建設(shè),園面積擴至168畝(約10萬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筑、嶺南園林藝術(shù)、珠三角水鄉(xiāng)特色于一體。下面是寶墨園的導(dǎo)游詞,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寶墨園。
寶墨園位于番禺沙灣鎮(zhèn)紫坭村,始建于清朝末年,1957年荒廢,1995年重建,現(xiàn)在占地10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建筑工藝、嶺南園林藝術(shù)、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于一體,是嶺南園林的杰出代表。寶墨園作為開放給民眾休憩的場所,是番禺最早的花園。
寶墨園共有八大景區(qū),40多個景點,30多座石橋,河湖眾多,流水縱橫,建筑、園林、山水、石橋布局合理,建筑工藝精湛,泥塑、灰塑、石雕、磚雕、木雕、石刻、彩繪、嵌瓷等藝術(shù)精品琳瑯滿目,各展館珍藏、陳列了大批文物古董和名家的書畫,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在這里,請大家抬頭看一下,正門的石牌牌坊上“寶墨園”三字是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牌坊高13.68米,寬27米,用4000多塊白色、青色的花崗石砌成,重600多噸,其中橫梁的石頭中重37噸,雕刻著狄青的故事以及吉祥獸等圖案。兩旁的對聯(lián)“寶聚紫坭,點化三江連一水,墨揮南國,皴(cun)成萬綠吐千紅。”是葉選平題字,由劉云書寫。背后的橫額“寶墨生輝”由關(guān)山月手寫。整座牌坊是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shù)品。
大家現(xiàn)在走的這座九龍橋是仿照北京金水橋而建的白石拱橋,由一條主橋、兩條副橋組成,全用白色花崗石砌成,橫跨在寬6米的鯉魚涌上。“九龍橋”三字是從宋微宗趙佶(ji)的瘦金體中提取出來的。中間的橋有一塊長7米、寬3米的大青石,雕有九條栩栩如生的龍,刀法流暢,力度堅硬,預(yù)示著九龍騰飛,如意吉祥。大家走的時候可以看一下對面的吐艷和鳴壁。
吐艷和鳴壁是青磚懸山式一字影壁,實意是“隱避”,目的是不讓園內(nèi)的情況直接暴露在外,從而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氣氛。整個影壁寬22.38米,高5.83米,由3萬多塊青磚雕砌而成,靈活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通雕、銹雕等工藝,達到層次多、立體感強的效果。正面是百花吐艷百鳥合鳴圖案,以鳳凰為中心,取“百鳥朝鳳”之意,精雕細(xì)刻了600多只形態(tài)、種類各異的鳥類,有鳳凰、孔雀、山雞,蚱蜢、蜻蜓等,還有蒼松翠柏、竹子、柳樹等100多種花卉植物。全圖以鳳凰為中心,取“百鳥朝鳳”的意思,充滿勃勃生機,象征著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的景象。
影壁背面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雕刻,分別有《蘭亭序帖》、《快雪時晴帖》、《行穰(rang)帖》和趙孟頫(fu)的題跋。雕刻的字體流暢自然,保留了古代大書法家的精髓,筆法灑脫,如一條條垂直懸掛的線條,所以廣東磚雕有“掛線磚雕”的美譽。
這幅巨型磚雕,由沙灣青年雕塑家何世良設(shè)計,雕刻,是嶺南傳統(tǒng)磚雕藝術(shù)的杰作,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大家請跟著我,往右走。我們進入千丈回廊。可以看到右手邊的是治本堂、寶墨堂和放生池。
現(xiàn)在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治本堂。治本堂原是包公廳。包公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書端州郡齋壁》,其中開頭的兩句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治本堂以其命名,表示為官正直、清廉是治國的根本。
大家看到堂內(nèi)中央懸掛著國畫《荷花》,由廣州畫荷名家梁業(yè)鴻所畫,象征包公清正廉明、剛直不阿、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jié)。左右對聯(lián)是:“治跡越千年有德于民留后世,本源同一脈其清如水仰先賢。”表達了后世對包公為民請命的崇敬之情。
堂內(nèi)左側(cè)還有著名書法家啟功所寫的“寶墨園”名匾。它是用西漢古墓出土的木料制作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木質(zhì)紋理細(xì)密、光潔鑒人,書法圓潤流暢,是由廣州文史館贈送的。
堂內(nèi)右側(cè)有清乾隆年間制作的紫檀木雕巨型畫筒,是由香港著名收藏家盧中堅先生捐贈,造型精美,刻工精細(xì),不愧為文房瑰寶。
堂后有一塊寫著“寶墨園”園名的花崗石石匾,是舊園遺物大的唯一見證,在60年代初被毀斷裂,后來重新拼接上。
走出治本堂,沿著放生湖走,我們就來到了寶墨堂。
寶墨堂是為了紀(jì)念包公而建的懸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三面環(huán)水,正對著鑒清橋,堂前的湖面有石雕的龜蛇、仙鶴,湖上遍布荷花、睡蓮,五彩斑斕的錦鯉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大家請看一下堂前的水榭有兩株高25米、有80年樹齡的盆栽老榆樹,蒼勁挺拔,就像兩位替包公執(zhí)法的大將軍,在捍衛(wèi)著社稷的正義。堂的正中懸掛著包孝肅(包公逝世后皇帝追封的謚(shi)號)的畫像。他身穿大紅官服,一身正氣,大義凜然,臉色并不是傳說中的黑色。黑臉包公只是藝術(shù)形象,用黑色代表嚴(yán)肅、正直、鐵面無私。兩旁的對聯(lián)是:“汗青昭正氣,寶墨仰遺風(fēng)”。這是寶墨堂的點睛之作。畫像前是精湛的葡萄圖案,景色的通花木雕掛落,顯得莊重典雅。
要想全面觀賞寶墨園,最佳位置是在寶墨堂對面的鑒清橋。鑒清橋臨寶墨湖而建。站在橋上可清晰看到寶墨堂三面環(huán)水,綠波蕩漾,柳蔭清涼,樹木掩映。寶墨堂屋脊上有8組精美的陶塑裝飾,是石灣陶塑大師凌國禮根據(jù)包公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p>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過的就是龍圖館了。龍圖館是宣揚包公政績的地方,因為包公曾任龍圖閣直學(xué)士而得名。其建筑具有嶺南古建筑的風(fēng)格,磚木結(jié)構(gòu),前后有回廊,風(fēng)火山墻。“龍圖館”三個字由歐初題寫。
觀賞完寶墨園,穿過龍圖館,繼續(xù)往前走就是趙泰來藏品館。趙泰來先生是英籍華人、廣州市榮譽市民、寶墨園名譽會長。他先后多次給寶墨園捐獻了各個朝代的名畫、古董文物,所以特建這館來收藏。
寶墨園的回廊長達1300多米,以拱形青瓦作頂,采用傳統(tǒng)的黑漆木梁、木柱、斗拱,用仿木石凳連接長廊的兩側(cè),供游人休憩。千丈回廊隨地形高低曲折起伏變化而變化,連接寶墨園的亭、臺、樓、閣、池、館、榭各景點,可賞景可停留,快慢相宜,遠望林木青蔥,近觀湖水漣漪,錦鯉游動,亭臺樓閣錯落各處,讓人不禁驚嘆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運。
通過千丈回廊,就來到了紫氣清暉牌坊。
此牌坊位于寶墨園中部,與寶墨堂、紫帶橋、清明上河圖浮雕同處在寶墨園的中軸線上,牌坊全由白色麻石構(gòu)成,仿照古代禮制儀門,五疊四柱三拱門,即有五座檐樓,其中一座明樓、兩座次樓、兩座邊樓,斗拱式結(jié)構(gòu),整座石牌坊規(guī)模宏大,象征著清官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牌坊基座四周鑲嵌青色花崗石十二生肖的圖像及暗八仙牌。牌坊前有一對青石獅子,坊后有一對瑞獸麒麟;坊的正面石匾“紫氣清暉”由當(dāng)代書法家黃苗子書,背面“鑒古通今”是黎雄才所書。
各位游客,現(xiàn)在你們走的是紫帶橋。紫帶橋橫跨清平湖,如長虹臥波,形態(tài)優(yōu)美,是九孔石拱橋,全部由白石砌成。岸邊楊柳依依,美不勝收。最令人贊不絕口的是橋欄兩旁總共30多幅的立體石雕,取材于《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歷史小說中的故事;雕刻工藝精美絕倫,人物生動自然,馬匹、交戰(zhàn)場面栩栩如生,是石刻中的精品。
跨過紫帶橋,我們就可以看到停泊在清平湖邊的紫洞舫。
源于明清時期的紫洞舫,是仿照珠江三角洲傳統(tǒng)特色的畫舫而建,源于明清時期的紫洞舫。傳說在明末清初,南海縣紫洞鄉(xiāng)人麥耀千在廣州做官,經(jīng)常乘船往來于廣州、南海兩地,他為了炫耀,建造了一只雕梁畫棟的大船,船身雕刻了山水、花鳥魚蟲,以名貴木頭裝飾,鑲嵌云母、骨片,船身可大擺筵席,船頭有桌椅,便于觀賞沿途風(fēng)光,船尾是廚房。整只船如同精致的藝術(shù)品,因為往來于紫洞鄉(xiāng),因而稱之為“紫洞艇”。后來有錢人家紛紛仿造,終于發(fā)展成為游船和水上茶樓,停泊在廣州荔灣和長堤,成為獨具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特色的高級畫舫。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清明上河圖是大型的彩繪浮雕瓷壁畫,是寶墨園的另一個鎮(zhèn)園之寶,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以宏偉的氣魄、開闊的場景精致入微地刻畫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全盛時期的繁榮景象,場面宏大,內(nèi)容錯綜復(fù)雜,畫面共1648個人物,描繪了都市生活、人情世態(tài)、生動自然,開創(chuàng)了風(fēng)俗畫的先河。
彩繪浮雕《清明上河圖》比原作擴大了100倍,全長62.8米,高7.3米,采用陶瓷雕塑和陶瓷彩繪相結(jié)合的手法,由1352快浮雕此片拼徹而成。整幅畫立體感強,氣勢磅礴。雖然描繪的只是北宋都城,但卻是當(dāng)時中國社會商品交易繁榮的縮影。
各位游客,聚寶閣是寶墨園收藏各種文物、古董珍品的地方。它仿照江西南昌滕王閣的建筑風(fēng)格,綠色琉璃瓦攢尖頂,分上下兩層,裝飾多以木雕、石雕、灰塑,室內(nèi)裝修均以名貴紫檀、檀(tan)香木雕刻。第一層收藏有宋元明清的陶瓷,第二層收藏、陳列了歷代名人的字畫真跡。著名的有文征明的《百美圖》、祝枝山的《梅花詩》以及劉墉、海瑞、董其昌的書法。唐伯虎、仇(qiu)十洲名畫24幅則用檀香山刻成浮雕,古樸典雅,獨具特色。二樓還有重彩壁畫《大鬧天宮》,由廣州美院曾洪流教授創(chuàng)作,歷時13個月完成,共213個人物,構(gòu)圖嚴(yán)謹(jǐn),色彩瑰麗,不愧為藝術(shù)精品。珍藏中的極品還有嘉慶的御墨、乾隆小楷竹簡孫子十等。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進去看一下。我的講解就到了這里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