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班級德育指導教學年終工作總結
推薦關注:
工業(yè)地產營銷年終工作總結計生辦財務工作年終工作總結質檢員產品檢查年終工作總結
限制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自然融洽環(huán)境,努力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征,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于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如何把社會首先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fā)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么,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不僅發(fā)生在操場上,發(fā)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fā)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知”與“行”中介和“催化劑”。
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來考察。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筆者認為,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培養(yǎng)是基礎;行”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促進四要素統(tǒng)一和諧地發(fā)展。
(一)以情育情,以情動人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fā)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新組建的98級公關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fā)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并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愛之切”正是這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年五月份,發(fā)生在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觀看電視,收集有關新聞報道,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激情,發(fā)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強烈心聲。同時,又讓他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讀書”以實際行動來聲討美國的暴行。這樣,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導行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搖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在以“愛心獻功臣”的活動中,我班學生紛紛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但卻體現了中國青少年對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了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于他們對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嗎?他們自己卻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fā)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愛國的含義,談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這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傊?,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師的貴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過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
編輯:
第2篇 班級德育指導教學年終工作總結范文
限制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自然融洽環(huán)境,努力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征,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于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如何把社會首先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fā)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么,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不僅發(fā)生在操場上,發(fā)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fā)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知”與“行”中介和“催化劑”
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來考察。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筆者認為,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培養(yǎng)是基礎;行”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促進四要素統(tǒng)一和諧地發(fā)展。
(一)以情育情,以情動人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fā)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新組建的98級公關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fā)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并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爸睿瑦壑小闭沁@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年五月份,發(fā)生在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觀看電視,收集有關新聞報道,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激情,發(fā)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強烈心聲。同時,又讓他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讀書”以實際行動來聲討美國的暴行。這樣,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導行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搖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在以“愛心獻功臣”的活動中,我班學生紛紛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但卻體現了中國青少年對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了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于他們對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嗎?他們自己卻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fā)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愛國的含義,談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這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傊?,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師的貴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過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
第3篇 班級德育教學工作總結
七一班指導小組
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來考察,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筆者認為,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的培養(yǎng)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促進四要素統(tǒng)一和諧地發(fā)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自然融洽環(huán)境,努力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在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征,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于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在如何把社會首先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我們的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他們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fā)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么,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它不僅發(fā)生在操場上,發(fā)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fā)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
(一)以情育情,以情動人 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fā)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新組建的98級公關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fā)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并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爸睿瑦壑小闭沁@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年五月份,發(fā)生在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觀看電視,收集有關新聞報道,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激情,發(fā)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強烈心聲。同時,又讓他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讀書”以實際行動來聲討美國的暴行。這樣,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導行 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搖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 在以“愛心獻功臣”的活動中,我班學生紛紛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但卻體現了中國青少年對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了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于他們對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嗎?他們自己卻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fā)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愛國的含義,談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這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 總之,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師的貴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過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
劉方紅 刁艷秋
第4篇 班級德育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七一班指導小組
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來考察,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筆者認為,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的培養(yǎng)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促進四要素統(tǒng)一和諧地發(fā)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自然融洽環(huán)境,努力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在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征,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于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在如何把社會首先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我們的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他們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fā)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么,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它不僅發(fā)生在操場上,發(fā)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fā)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
(一)以情育情,以情動人 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fā)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新組建的98級公關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fā)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并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爸睿瑦壑小闭沁@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年五月份,發(fā)生在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觀看電視,收集有關新聞報道,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激情,發(fā)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強烈心聲。同時,又讓他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讀書”以實際行動來聲討美國的暴行。這樣,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導行 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搖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 在以“愛心獻功臣”的活動中,我班學生紛紛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但卻體現了中國青少年對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了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于他們對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嗎?他們自己卻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fā)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愛國的含義,談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這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 總之,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于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師的貴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過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
劉方紅 刁艷秋